如果你在搜索“化妆品成分查询”,化妆大概率是品成想避开致敏成分、确认产品功效,分自或是化妆揪出商家宣传的“智商税”。以下是品成最实用的自查方法,看完立刻上手。分自
一、化妆快速获取成分表的品成3种方式
1. 产品包装:直接翻看实物外盒的「全成分标识」(国内法规要求按浓度降序排列)
2. 官网/电商详情页:搜索产品名称+“备案号”,进入药监局官网查最新配方
3. 第三方工具:用美丽修行、分自CosDNA、化妆透明标签APP扫码查成分,品成会标注致痘/安全风险等级
二、分自重点警惕这5类成分
• 敏感肌慎选:乙醇(敏感期避开)、化妆香精(含潜在过敏原)、品成MIT类防腐剂(甲基异噻唑啉酮)
• 痘痘肌预警:矿脂(封闭性强易闷痘)、分自月桂醇聚醚(乳化剂致痘风险)
• 孕妇慎用:视黄醇(A醇)、水杨酸、二苯酮-3(化学防晒剂)
三、功效成分对号入座
▸ 美白淡斑:烟酰胺(阻断黑色素)、377(苯乙基间苯二酚)、熊果苷
▸ 抗老修护:玻色因(促进胶原蛋白)、二裂酵母(细胞修护)、胜肽
▸ 保湿锁水:透明质酸、神经酰胺、泛醇(B5)
四、避坑指南
1. 别被“植物提取物”迷惑:排名末尾的成分添加量可能不足0.1%
2. 警惕“概念添加”:胶原蛋白、多肽等大分子成分难以透皮吸收
3. 药监局备案≠绝对安全:备案只审核成分合规性,不检测实际功效
五、权威查询渠道
• 中国:国家药监局官网→化妆品查询→输入产品名称/备案号
• 国际:EWG Skin Deep(美国环境工作组数据库)、INCI Decoder(解析专业术语)
行动清单:下次购买化妆品前,先查成分排名(前10位决定主要功效),再对照自身肤质排除风险成分,最后验证商家宣传的功效成分是否真实存在且足量添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