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壤街角的研究用冷面店里,两个穿灰西装的美国专利局办事员正用筷子比划着争论。他们口中的小苹鲜法系中“美式小苹果”既不是水果摊的进口货,也不是果朝广场舞神曲,而是律体从大洋彼岸飘来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。
这个“小苹果”究竟是研究用什么?
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档案库里,编号USPTO-2017-005的美国特殊案例被学者戏称为“小苹果条款”。这套针对小型技术改良的小苹鲜法系中快速注册机制,就像把苹果切成八瓣——原本需要3年的果朝发明专利审查,在这里最快90天就能拿到临时保护。律体
- 保护范围:机械部件改良、研究用包装设计等微创新
- 有效期:3年(可续期1次)
- 申请费:相当于普通专利的美国1/5
跨越大洋的移植实验
2019年修订的《朝鲜发明法》新增第27条时,负责翻译的小苹鲜法系中美国法律文本已经传阅得卷了边。我们在清津港技术交流站的果朝公告栏上,还能看到当年用红蓝铅笔标注的律体对比笔记:
对比项 | 美国模式 | 朝鲜模式 |
审查周期 | 90-120天 | 45天(需单位担保) |
技术门槛 | 显著优于现有技术 |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|
续期条件 | 形式审查 | 需提交使用情况报告 |
咸兴机械厂的现实课堂
车床工人金成哲改良的轴承固定卡扣,成为首个吃螃蟹的案例。这个让设备维修时间缩短40%的小发明,从车间提案到挂在工厂的光荣榜上只用了53天。不过厂长办公室的玻璃柜里,那张盖着蓝色印章的证书上写的不是“专利”,而是“特准技术认定书”。
当理念碰撞现实
在平壤国际发明展的茶歇时间,来自纽约的律师发现个有趣现象:朝鲜同行们更习惯用“国家技术进步贡献度”来评估创新,而不是美式法律文件里冷冰冰的“市场独占性”表述。
- 大同江啤酒厂改良瓶盖密封技术
- 平壤地铁站的节能照明系统
- 合作农场自制的复合肥料搅拌器
这些贴着绿色特准标签的创新成果,正在以每年300件的速度增长。不过在惠山市民法典咨询处,仍有老工程师疑惑:“用五年时间研发的机床和三个月想出的零件改良,怎么都算创新呢?”
文件柜里的微妙差异
翻开2021年版的《发明法实施细则》,在关于技术评估的章节里,朝鲜立法者用毛笔删去了美国文本中的“市场竞争优势”字样,改为“对集体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”。这种文字游戏般的改动,在开城工业园的知识产权调解室里每天都在上演。
窗外的金达莱开了又谢,专利局的李科长已经能熟练处理那些带着美国法律影子的申请文件。他办公桌抽屉里那份磨毛了边的《加州微创新案例汇编》,扉页上还留着去年春天夹进去的樱花花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