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园医院蛋仔派对:一场让病痛暂时消失的庄园儿童公益活动
上周三晚上值完夜班,我揉着发酸的医院后颈路过儿科病房时,突然听见一阵熟悉的蛋仔音乐——是《蛋仔派对》的游戏BGM,中间还夹杂着孩子们"咯咯"的派对笑声。推开活动室的庄园门,就看到五六个穿着病号服的医院小朋友围在投影屏前,有个扎着冲天辫的蛋仔小女孩正踮着脚操控屏幕上的粉色蛋仔,输液架上的派对药袋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。
这个派对到底在玩什么?庄园
护士站的李姐往我手里塞了块小熊饼干:"今天每月一次的'蛋仔日',肿瘤科和血液科的医院孩子都盼着呢。"她指着角落里正在给Switch手柄消毒的蛋仔志愿者说:"这些大学生每周三都来,带着游戏机、派对绘本和手工材料。庄园"
活动内容比我想象的医院丰富:
- 游戏区:两台Switch接大屏玩《蛋仔派对》竞技赛,输的蛋仔人要学恐龙叫
- 手工角:用超轻粘土捏游戏里的道具,最受欢迎的"咸鱼武器"总是供不应求
- 故事会:志愿者把游戏角色编进童话,比如"懒羊羊勇闯蛋仔岛"这种混搭剧情
时间 | 参与人数 | 特殊安排 |
每月第一周周三 | 15-20人 | 生日会特别场 |
其他周三下午 | 8-12人 | 分龄分组活动 |
为什么是《蛋仔派对》?
康复科的张医生有次和我吃食堂时聊起:"这些孩子做骨穿都不哭的,但上次游戏机没电了,有个小男生眼泪吧嗒吧嗒掉在PICC管上。"后来我才知道,这款游戏被选中有三个硬核原因:
- 操作门槛极低,就算正在输液也能单手玩
- 每局只要3-5分钟,适合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病童
- 社交属性强,卧床的孩子也能和隔壁床组队
有个细节特别戳人。血液科8岁的朵朵有次化疗后呕吐,却坚持要参加活动,护士长就在她床边支了个iPad。当游戏里她的黄色蛋仔被队友救起来时,苍白的脸上突然有了血色——后来病历上写着"今日呕吐次数减少"。
那些藏在游戏背后的医疗考量
医院心理科的年度报告里提到,参与游戏的患儿:
- 术前焦虑量表评分平均下降37%
- 镇痛药物使用频次降低21%
- 家长描述的"疼痛表情"持续时间缩短近半
不过护士们私下说,最明显的改善其实是查房时终于不用满地捡针头了——孩子们为了快点通关,都乖乖配合换药。
派对背后的暖心机制
上周帮忙整理物资时,我发现个贴着"蛋仔补给站"的塑料箱,里面整齐码着:
- 酒精棉片(擦手柄用)
- 防静电手环(避免干扰监护仪)
- 特制病号服(口袋专门放大号按键)
最让我动容的是志愿者培训手册第14条:"如果孩子游戏中途睡着,不要关闭界面,留着进度等他们醒来。"据说这个规定源于有个白血病男孩在决赛圈睡着,醒来发现游戏还暂停在那里,愣了两秒突然笑了:"原来真的会等我啊。"
现在每次夜班经过活动室,总能看到墙上贴着的儿童画——那些歪歪扭扭的蛋仔角色旁边,常常画着穿白大褂的小人。有个叫小航的孩子在画下面写着:"今天我的蛋仔吃了100个金币,张医生说我血象也有100分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