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国内手机厂商近年来在散热技术领域持续创新,手机散热手机术结合AI算力提升和硬件轻薄化趋势,技术推出了多种先进的探讨散热方案。以下是国内当前国内主流品牌采用的关键技术及代表机型分析:
一、均热板(VC)与三维散热系统
1. 华为
Mate 60系列和Pura 70 Ultra采用了超大面积VC均热板技术,采用结合多层石墨烯散热膜,先进有效分散SoC高负载产生的热技热量。例如,手机散热手机术Mate 60 Pro通过定制化VC设计,技术散热面积较前代提升40%,探讨同时引入AI温控算法,国内动态调节散热效率。采用GPU Turbo技术通过软硬协同优化处理器负载,先进间接减少发热,热技降低对被动散热的手机散热手机术依赖。2. 小米
小米14 Ultra搭载“环形冷泵”液冷系统,采用三维立体导热结构,通过气液分离设计加速热量传递。其石墨烯散热膜覆盖主板关键区域,导热效率较传统材料提升30%。红魔系列(如红魔10 Pro)首创内置高速离心风扇,转速达23000转/分钟,配合VC均热板实现主动+被动双重散热,适用于长时间游戏场景。3. OPPO与vivo
OPPO Find X7系列和vivo X100系列采用多层复合均热板技术,通过超薄VC与高导热石墨片的组合,覆盖CPU、5G基带等核心发热源。例如,Find X7的VC面积较前代增加25%,并通过铜粉烧结工艺提升毛细散热效率。vivo在iQOO 12系列中引入“全时域散热架构”,结合均热板和石墨烯膜,实现温度分布均匀性优化。二、石墨烯与新型材料应用
1. 真我(realme)
真我GT7全球首发“科技小冰皮”技术,将石墨烯直接嵌入手机后盖,导热系数较传统玻璃提升6倍,并采用航空级高韧玻纤材料降低厚度。实测显示,其在《原神》等高负载场景下机身温度较同类机型低5℃。2. 广州鼎航
2025年推出的石墨烯传导主板专利技术,通过石墨烯材料快速导出主板热量,解决了传统手机在高强度任务下的过热问题,已进入商用测试阶段。三、主动式风扇散热技术
红魔系列(努比亚子品牌)在红魔10 Pro中首次集成高速离心风扇,通过风道优化实现高效散热,但机身重量增至229g。2025年下半年,预计更多主流品牌(如华为、小米、OPPO)将在旗舰机型中引入轻量化主动风扇设计,以平衡性能与散热需求。四、液冷与热管技术
荣耀Magic 6系列采用“全域液冷散热系统”,通过超薄热管与VC均热板的组合,覆盖主板90%以上发热区域,散热效率提升20%。一加Ace 3搭载航天级微循环热管,利用毛细结构加速液体循环,实现快速均热。五、软件与算法优化
华为的AI温控2.0和小米的Smart Cooling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芯片负载,动态调节性能输出和散热资源分配。例如,小米14 Ultra在游戏场景中可智能分配散热优先级,降低非核心区域功耗。六、未来趋势与挑战
2025年技术方向:1. 3D VC技术:将热管与均热板整合为三维结构,突破传统平面导热限制,适用于AI服务器和高端手机。
2. 液冷材料普及:航空级液冷材料(如高导热玻纤)逐步从折叠屏下放至直屏旗舰,推动散热与轻薄的平衡。
3. 主动式散热轻量化:厂商需解决风扇体积与噪音问题,例如通过微型化设计和智能调速算法优化用户体验。
总结:国内手机品牌通过材料创新(如石墨烯、VC均热板)、结构设计(主动风扇、三维散热)及软硬协同优化(AI温控算法),显著提升了散热效率。未来随着AI算力需求增长,液冷、主动式散热及新型材料将成为技术竞争的核心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