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山大佛景区地图上的历史文化介绍如下:
乐山大佛的历史渊源:乐山大佛始建于唐代开元元年(713年),完成于贞元十九年(803年),历时约九十年。它的建造初衷是为了消除乐山地区的水患。当时宰相魏征提议在此地开凿大佛,以祈求佛祖庇佑,消除水患。乐山大佛的建成,不仅消除了水患,也成为了乐山地区的象征。
建筑结构:乐山大佛依山傍水,背倚岷江,位于峨眉山脚下。大佛高71米,肩宽28米,头高14.7米,两耳长7米,鼻高6米,眉宽5.6米,佛目宽1.3米,嘴宽3.3米,肩宽24米,手掌宽8.3米。大佛的头部与山齐,足踏大江,双手抚膝,神态庄严。
文化价值:乐山大佛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,被誉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。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大佛所在的峨眉山是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大佛的建成进一步增添了峨眉山的宗教意义。
佛教文化:乐山大佛景区内还有万佛塔、九老洞、莲花池等佛教文化景点。万佛塔是唐代石构建筑,内部供奉大量青铜塑像;九老洞内壁画精美,是佛教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;莲花池则是一个充满佛教文化氛围的景点。
历史古迹:乐山大佛景区内还有秦时离堆、汉时尔雅台、麻浩崖墓、唐时海师洞、灵宝塔、凌云古刹、九曲栈道、宋时东坡楼、元时千峰洞、明时注易洞等历史古迹,展示了乐山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。
世界文化遗产:乐山大佛景区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》,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。
综上所述,乐山大佛景区地图上的历史文化介绍涵盖了乐山大佛的建造背景、建筑结构、文化价值、佛教文化、历史古迹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