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泮池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,其起源与鲁国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。
在古代,泮池是学校的一种标志,尤其是鲁国的学校。据《诗经·鲁颂·泮水》记载,鲁侯曾在这里饮酒,反映了泮池在鲁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。泮池最初是鲁僖公十六年(公元前644年)前由鲁僖公创办的泮宫的一部分,泮宫是鲁国的一所高等学府。
西汉初年,景帝之子刘余被封为鲁王,他对泮宫和泮水进行了修葺改造,并新建了规模宏大的灵光殿,使之成为他及其后代鲁王的游赏玩乐之地。到了明成化年间(1465-1487年),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在古泮池一带建造了别墅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古泮池周围的环境和建筑也发生了变化。正德七年(1512年),为了保护孔府、孔庙免受农民起义的波及,正德皇帝下令移城卫庙,以孔庙、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代曲阜城墙。在筑东城墙时,将泮水分为内外两片,也称内湖和外湖。此后,城外的泮水逐渐被人遗忘,城内的泮水大多被新建筑占压,逐渐湮没消失。
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年),乾隆皇帝八次南巡至曲阜,都住在古泮池以北的行宫中。乾隆皇帝对古泮池十分景仰,并留下了大量诗文。其中,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乾隆南巡过鲁时,对“新城”与“古泮池”的关系产生了疑问,并在古泮池边立碑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和反思。
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在池北建立了文昌祠,抵制了西方在此建立教堂的企图。
古泮池不仅见证了鲁国教育制度的发展,也承载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景仰之情,是中华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今,古泮池已被公布为曲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并在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得到了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