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春天,从农场西雅图某个潮湿的到数的创清晨,迈克尔·珊农(Michael Shannon)站在Whole Foods超市后门的据极垃圾桶旁,看着成箱未拆封的从农场牛油果被倒进垃圾车。超市经理苦笑着对他说:“这些明明都是到数的创新鲜货,但系统说今天该下架了。据极”这个场景像根刺扎进他心里——此时距离他创办Shelf Engine还有三个月。从农场
从农场小子到数据极客
生长在爱达荷州马铃薯农场的到数的创迈克尔,从小就看着祖父母为“种多少、据极卖多少”发愁。从农场他记得祖父总念叨:“多收三成怕烂在地里,到数的创少收两成又不够卖。据极”这种对供需平衡的从农场敏感,后来成了他创业的到数的创底层逻辑。
- 2010年: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毕业,据极进入微软做数据分析师
- 2013年:跳槽至亚马逊Fresh项目组,负责生鲜预测模型
- 2015年:观察到超市平均35%的损耗率,开始构思解决方案
两个披萨盒上的创业计划
某个加班夜,迈克尔和后来成为联合创始人的Stefan Kalb蹲在亚马逊停车场,用披萨盒当草稿纸写下了第一版商业模型。“我们要做的不是预测准确,而是让预测错误也能赚钱。”Stefan在2021年接受《福布斯》采访时回忆道。
传统订货模式 | Shelf Engine方案 | |
决策依据 | 人工经验+历史销量 | 机器学习+实时天气/事件数据 |
风险承担 | 超市自负盈亏 | 按实际销量与供应商结算 |
典型损耗率 | 30-40% | 8-12% |
被20家VC拒绝后的转折
2017年寒冬,迈克尔抱着笔记本电脑在第21次投资人会面中,被问了个措手不及:“如果算法建议进100个蛋糕但只卖出1个,损失谁担?”他下意识脱口而出:“当然是我们。”这个回答让Greycroft Capital的合伙人眼睛亮了——后来这成为他们商业模型的核心壁垒。
在疫情风暴中逆行
2020年3月,当超市货架被恐慌性抢购清空时,迈克尔的团队却在连夜调整模型。“突然每个人都开始囤积意面罐头,但莴苣销量暴跌80%。”CTO Bryan Eisner在《西雅图科技周刊》的采访中提到,他们的系统在72小时内完成通常需要半年的数据迭代。
- 2020年4月:单月为客户减少浪费$210万
- 2021年:将预测品类从烘焙扩展到生鲜、日配
- 2023年:合作零售商突破5000家,包括Kroger等巨头
凌晨四点的控制室
走进Shelf Engine总部,你会看到整面墙的实时数据屏。蓝色数字代表正在运输的草莓,绿色是已上架的酸奶,红色则是需要紧急调货的有机牛奶。市场总监Lisa形容这是“食品界的NASA指挥中心”,而迈克尔至今保持着每天亲自核查异常数据的习惯。
如今当迈克尔路过超市后巷,看到的不再是腐烂的水果,而是印着Shelf Engine标志的智能补货车。他偶尔会买支打折的冰淇淋——这是算法计算出的“临期促销品”,咬下第一口时,仿佛又尝到祖父农场上带着露水的马铃薯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