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古筝遇上蛋仔星派对:一场离谱又上头的挑战音乐实验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上《蛋仔星派对》魔性循环的用古BGM,突然冒出个作死的筝弹念头——用古筝弹这玩意儿会怎样?
这个想法像卡在牙缝里的爆米花,越琢磨越难受。蛋仔对作为弹了十五年古筝的星派半吊子玩家,我决定连夜作妖。挑战结果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复杂得多,用古过程中甚至翻出了音乐学院压箱底的筝弹乐理笔记...
一、当传统乐器撞上电子音效
刚开始觉得不就是蛋仔对个游戏bgm嘛,直到真正把谱子扒出来才傻眼。星派《蛋仔星派对》的挑战配乐藏着三个致命陷阱:
- 反人类的音效密度:每秒钟平均4个特效音,古筝摇指技法根本追不上
- 迷之音高:很多合成器音色根本不在十二平均律上,用古古筝的筝弹品柱会要命
- 魔鬼节奏型:那些0.5倍速突然加速的段落,左手按弦能按到抽筋
我老师要是蛋仔对知道我用「渔舟唱晚」的功底搞这个,估计会把我的星派玳瑁指甲没收。但不得不说,游戏里那个「啵啵啵」的泡泡音效,用古筝的泛音技巧模仿出来意外带感。
1.1 音色改造工程
传统古筝21弦的局限在这时候特别明显。为了还原游戏里的电子鼓点,我试了这些野路子:
原版音效 | 古筝替代方案 | 翻车指数 |
弹簧音 | 左手重颤弦+右手快速抹挑 | ★★★(手速要求逆天) |
激光声 | 指甲侧面刮奏钢弦 | ★★★★(邻居差点报警) |
橡胶弹跳音 | 手掌拍击琴箱+闷音 | ★(唯一靠谱的) |
最绝的是那个「啾啾」的胜利音效,后来发现用左手在岳山处滑弦,配合右手急速点奏,能模仿个六七分像——代价是当晚做梦都在重复这个动作。
二、乐谱魔改纪实
扒谱过程堪称大型真香现场。原本以为随便改改就能用,结果发现游戏音乐里藏着不少现代作曲的彩蛋。参考了杜鸣心教授的《电子音乐创作技法》,不得不对原曲做这些手术:
- 把148BPM的段落整体降速到112,否则轮指会变成抽搐
- 所有半音滑音改成小三度滑音(古筝无品位的优势终于体现)
- 用「反琶音」替代原版的上升音阶,意外有种琵琶行的既视感
最崩溃的是那段8-bit风格的间奏,试了三种指法组合:
- 传统四点轮奏——像老牛拉破车
- 双手交替扫摇——弹出了打群架的气势
- 单指快速托劈——最终方案,虽然音色薄得像纸片
凌晨四点改到第三稿时突然悟了:干嘛非要百分百还原?保留古筝的颗粒感反而更有意思。于是把那段魔性的「滴滴嘟嘟」改成了泛音与实音交替的版本,莫名有种「电子敦煌」的混搭感。
2.1 来自民乐系的降维打击
第二天带着改编谱去琴房,被民乐系学长逮个正着。这个拿过金钟奖的大佬听完我的鬼畜创作,默默掏出了调音器:「你这段的微分音问题,可以试试潮州筝的活五调...」
在他指导下解锁了新技能:
- 用左手重按让音高升高150音分,模拟电子变声效果
- 在琴码右侧拨弦制造类似比特破碎的音色
- 把摇指改成不规则重音,模仿游戏里的glitch效果
果然专业人士的骚操作就是多。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赵曼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《井冈山上太阳红》里用过类似手法,果然万物皆可古筝。
三、演出翻车实录
周末社团路演时,我把这个改编版塞进了节目单。没想到效果极其分裂:
玩过游戏的小学生全程「哇塞」,而台下几位白发苍苍的民乐爱好者表情管理逐渐失控。最绝的是弹到那段魔改8-bit段落时,广场舞大妈们的步子不自觉跟着节奏加快了...
后来在B站发了录制视频,弹幕画风清奇:
- 「这是把古筝当合成器使啊」
- 「左手按弦力度再大点就更像了」
- 「建议下次试试用古筝弹《原神》」
有个学电子音乐制作的网友甚至私信我,说要拿这个当采样做remix。果然人类的本质是真香,当初说「毁乐器」的人现在讨论得最起劲。
现在这版谱子还在持续进化中。昨晚试了用古筝刮奏+手机播放游戏原声的土味二重奏,意外有种赛博朋克版「琴瑟和鸣」的诡异萌点。或许传统乐器本就不该被供在神坛上,能笑着玩音乐才是正经事。
窗外的天都快亮了,指甲缝里还卡着琴弦的金属屑。摸着良心说,这次跨界实验最大的收获可能是——终于治好了我多年的节奏不稳。毕竟要精准还原那个0.25秒的「biu」音效,比弹十遍《战台风》更能练基本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