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七点半的何少深圳南山科技园,穿白大褂的车间身影匆匆穿过实验室走廊。路过的女工人总忍不住多看两眼——这个扎着低马尾、戴黑框眼镜的到专女士,左手拎着装着电路板的利女透明文件袋,右手端着杯喝到一半的何少美式咖啡。她就是车间何少霞,一个在医疗器械与人工智能领域留下独特印记的女工名字。

从车间女工到专利女王

1987年,到专18岁的利女何少霞在东莞电子元件厂流水线上组装收音机电路板。流水线旁的何少记事本密密麻麻记满英文单词,午休时间别人打盹,车间她就着车间日光灯读《电子元件基础》。女工十年后,到专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利女女工拥有首个发明专利——智能输液报警器,这个用废旧闹钟改装的装置,现在仍是许多乡镇卫生院的标配。

  • 1999年:研制出国内首台便携式心电监护仪
  • 2005年:带领团队开发出AI辅助诊断系统原型机
  • 2013年:成立深圳市云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

实验室里的“土法炼钢”

在深圳科技园B栋7楼的实验室,你会看到与其他高科技公司截然不同的场景:示波器旁边放着竹编簸箕,电路板测试台上晾着陈皮。何少霞的研发方式被同行戏称为“菜市场科研”——用最普通的材料解决尖端问题。她的团队曾用电饭煲温控器改造出低成本恒温PCR仪,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1/20。

研发方向传统方案成本何少霞方案成本
便携式制氧机¥8,200¥1,350
智能输液系统¥12,000/台¥680/套(可改装现有设备)

在质疑声中开出花朵

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展上,何少霞带着用摩托车电瓶供电的移动CT车参展。当同行质疑这种“简陋”设备的安全性时,她当场演示如何在停电状态下完成30例脑部扫描。后来这款设备成为非洲多个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的主力装备。

与学院派的微妙博弈

在《中国医疗器械》期刊2018年的某篇论文中,某985大学教授这样评价:“何女士的设计就像用竹篮装水——看似漏洞百出,却总能奇迹般达到效果。”这种评价折射出业界对她的复杂态度。何少霞对此的回应是在公司年会上,把这段话印在文化衫背面,旁边配上自己设计的电路图。

生活里的烟火气

每周三下午,何少霞会雷打不动出现在公司楼下的肠粉店。穿褪色牛仔外套的她,边吃加蛋加肉的肠粉,边用圆珠笔在餐巾纸上画设计草图。老板娘至今保留着2015年那张画着呼吸机气路图的纸巾,装裱在肠粉店收银台后方。

研发中心的年轻人常说,何工(大家对她的称呼)办公室飘出的陈皮香比任何打卡器都准——每天早上九点,那个用了二十多年的搪瓷缸里准时冒出热气。去年双十一,她给全公司员工发的福利是湖北老家的脐橙,附带手写的《电路板焊接与水果保鲜的十个共同点》。

在深圳湾创业广场的咖啡厅,偶尔能看到何少霞和90后创业者们比划着讨论问题。她随身携带的帆布包上印着“能用扳手解决的问题不用代码”,包里装着万用表、老花镜和几颗润喉糖。有次聊到兴起,她掏出马克笔在咖啡厅玻璃墙上推导算法,后来那面墙成了创业者的“许愿墙”。

窗外的木棉花又开了,实验室窗台上摆着何少霞用废旧试剂瓶改造成的花瓶。穿着白大褂的身影依旧在走廊匆匆来去,咖啡杯底的残渍在阳光下画出不规则的圆,像极了那些看似随意却暗含精妙的设计图纸。